一、总则​ (一)目的​ 为规范信息管理,确保发布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维护用户权益与企业 / 机构形象,防范法律风险与舆论危机,特制定本信息审核机制。​ (二)适用范围​ 本机制适用于企业 / 机构通过网站、APP、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电子邮件、内部管理系统等所有渠道产生、传播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 (三)审核原则​ 合法性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平台规则,确保信息内容不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真实性原则:信息所涉及的事实、数据、观点等必须真实可靠,严禁虚构、夸大或歪曲事实。​ 准确性原则:语言表达准确清晰,避免歧义,专业术语使用规范,引用内容需注明出处且准确无误。​ 安全性原则:防止信息中包含病毒、恶意代码、钓鱼链接等危害用户设备及信息安全的内容,同时保护用户隐私,不得泄露用户个人信息。​ 时效性原则: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发布,避免因延迟审核导致信息过时或失去价值。​ 二、审核组织架构与职责​ (一)审核领导小组​ 由企业 / 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信息审核的整体战略与政策,对重大信息审核问题进行决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审核工作,监督审核机制的执行情况。​ (二)审核执行部门​ 根据业务类型与信息发布渠道,成立专门的审核团队(如内容审核组、技术审核组等),具体负责信息的日常审核工作。审核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企业 / 机构的规章制度,能够准确判断信息是否符合审核标准。​ 内容审核组:主要负责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进行审核,检查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价值观导向等。​ 技术审核组:运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安全检测,包括检测链接是否存在风险、文件是否携带病毒、是否存在数据泄露隐患等。​ (三)监督部门​ 由企业 / 机构的监察部门或独立的监督团队担任,定期对审核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审核人员的工作质量、审核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违规审核行为进行调查与处理。​ 三、审核流程​ (一)信息提交​ 信息发布者在信息创作完成后,通过指定的信息发布系统或平台提交信息,同时填写信息的基本属性(如发布渠道、类型、受众群体等)。​ (二)初步审核​ 自动审核:利用内容审核工具(如文本过滤系统、图像识别软件、视频审核平台等)对信息进行初步筛查,自动识别并拦截包含敏感词、违规图片、不良视频等内容的信息。自动审核系统需定期更新规则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审核需求。​ 人工初审:自动审核通过的信息进入人工初审环节。初审人员按照审核标准对信息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审核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是否符合企业 / 机构的品牌形象与价值观。对于存在疑问或可能存在风险的信息,初审人员需进行标记,并提交给复审人员进一步审核。​ (三)复审​ 复审人员对初审标记的信息以及重要、敏感信息进行再次审核,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最终的审核结论。复审人员有权对初审结果进行修正,对于难以判断的信息,可组织审核小组进行集体讨论,必要时咨询法律顾问或行业专家的意见。​ (四)审核结果处理​ 通过审核:审核通过的信息,按照预定的发布计划进行发布,并做好发布记录,包括发布时间、发布渠道、信息内容等。​ 退回修改:对于未通过审核的信息,审核人员需详细注明退回原因,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信息发布者根据修改意见对信息进行修改后,重新提交审核。​ 拒绝发布:对于严重违反法律法规、企业 / 机构规章制度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信息,直接拒绝发布,并记录相关信息,必要时对信息发布者进行批评教育或按照规定进行处罚。​ (五)发布后监测​ 信息发布后,安排专人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用户投诉、舆论争议、安全漏洞等)。对于用户反馈的问题信息,需立即进行复核,如确认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澄清等措施,并向用户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回应。​ 四、审核标准​ (一)内容合法性审核标准​ 信息内容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布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信息;严禁传播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有害思想。​ 不得发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信息;不得传播低俗、恶俗、媚俗等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 禁止发布虚假信息、谣言,包括虚假的新闻报道、产品宣传、促销活动等,避免误导公众。​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抄袭、剽窃、盗用他人作品,引用他人内容需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二)内容真实性与准确性审核标准​ 信息所涉及的事实、数据、案例等必须有可靠的来源,确保真实无误。对于重要信息,需进行多方核实,如引用新闻报道,应选择权威媒体发布的内容。​ 语言表达准确清晰,避免使用模糊、歧义性的词汇,专业术语使用规范。信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需准确,不得出现错误。​ 观点表达客观公正,不得带有恶意的偏见、歧视性言论,避免误导用户。​ (三)内容安全性审核标准​ 检查信息中是否包含病毒、恶意软件、钓鱼链接、欺诈性二维码等可能危害用户设备与信息安全的内容。​ 确保信息不会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在收集、使用、存储用户个人信息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隐私政策,不得超范围收集或滥用用户信息。​ (四)内容合规性审核标准​ 信息内容需符合企业 / 机构的品牌形象与价值观,不得发布与企业 / 机构定位不符或损害企业 / 机构声誉的内容。​ 广告信息需符合广告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不得使用绝对化用语,广告内容与实际产品或服务相符。​ 五、审核人员管理​ (一)人员选拔​ 审核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熟悉信息审核相关业务知识与技能。优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如新闻传播、法律、计算机等)或工作经验的人员,新入职审核人员需通过岗前培训与考核后方可上岗。​ (二)培训与考核​ 培训:定期组织审核人员参加法律法规培训、业务知识培训、审核技能培训以及案例分析培训,不断提升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训内容需紧跟法律法规的更新与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审核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审核标准与要求。​ 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审核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晋升机会等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或调整岗位。​ (三)行为规范​ 审核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审核纪律,不得泄露审核过程中涉及的敏感信息与商业秘密;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得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不正当交易;保持客观公正的审核态度,不得因个人喜好、偏见等因素影响审核结果。​ 六、应急处理​ (一)突发事件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因信息审核失误或其他原因导致发布的信息出现严重违法违规、引发重大舆论危机、造成用户重大损失等紧急情况。​ (二)应急响应流程​ 发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上报审核领导小组,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删除违规信息、关闭相关页面等),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审核领导小组迅速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及责任主体。​ 应急处理小组根据事件情况制定应对方案,包括信息发布策略、舆情引导措施、用户沟通与赔偿方案等,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准确的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对事件处理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事件处理结束后,对事件原因、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七、监督与改进​ (一)内部监督​ 监督部门定期对审核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审核流程的执行情况、审核标准的落实情况、审核人员的工作质量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外部监督​ 主动接受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用户及社会公众的监督,积极回应外部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设立举报渠道,鼓励用户对违规信息及审核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举报,对举报内容进行及时调查处理,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 (三)机制改进​ 根据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以及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法律法规的变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 / 机构的业务需求,定期对信息审核机制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审核机制的有效性与适应性。​ 这份信息审核机制涵盖多方面内容,保障信息管理规范。你可以说说具体应用场景,如企业官网、社交媒体平台等,我再针对性优化。​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